汉语到拉丁语的地名转写


为精罗们简要总结汉语地名到拉丁语的转写方法。


第一种十分古墓派的转写方法,以圣座早年间设立的教区的名称为基本。


声母

b - p p - p m - m f - f
d - t t - t n - n l - l
g - c k - c / ch h - h
j - z / ch q - z / ch x - s / sc
zh - c ch - c sh - sc r - g?
z - z c - z s - s

韵母

开口呼 齐齿呼 合口呼 撮口呼
-i - e i / yi - i u / wu ü / yu - iü
a - a ia / ya - ia ua / wa - ua
o - o
(b / p / m / f- - uo)
uo / wo - uo (l- - o)
e - e
(é - o?)
ê ie / ye - iae üe / yue - iüe?
er - ?
ai - ae uai / wai - uae
ei - e uei (ui) / wei - oei
ao - ao iao / yao - eao
ou - eu iou (iu) / you - ieu?
an - an ian / yan - ien uan / wan - uan / van
(zh / ch / sh /r- - ioan)
üan / yuan - iüen
en - en uen (un) / wen - oen
(z / c /s- - iien)
in / yin - in ün / yun - iün
ang - am iang / yang - iam uang / wang - oam
eng - em
(f- - om;
b / p- - am?)
ing / ying - im ueng / weng - oem?
ogn - om iong / yong - iom
  1. j / q / x 因尖团音不同而分别转写。
  2. 对齐齿呼的音节,在 j / q / x 后,在声母和韵母间可能会添加一个 i。
  3. 对开口呼和合口呼的音节,在 zh / ch / sh / r 后,在声母和韵母间可能会添加一个 i。
  4. 零声母的开口韵音节前添加 ng。

以下为原来的几个例子:

兰州:Lanceu;太原:Taeiüen;景县:Chimscien;康定:Camtim。

利用这个规则可以得到:

理塘:Litam;义乌:Iu;中山:Comscian;扬州:Iamceu。


其方位格加上 -(C)ensis 即可。

笔者不通拉丁语,因而难以给出其更多词性相关内容,还是看着办吧。


第二种总结自现代的拉丁语维基百科。其转写方法不一且来自不同来源,所以很有可能从头到尾都与上面梵蒂冈的转写不一样。当然也有直接写拼音的,但为了代入感考虑我们还是不这么做。


但总体来讲可以从上面的规则中改变几点:

  1. 韵母转写以 u 开头的,前面声母转写为 c 的可以写作 q,例如贵州 Queichea。
  2. 以辅音字母结尾的可以再添加一个 -ia 词尾,让它适用第一变位法,则有海南 Hainania 与河南 Honania,“河南的中心”即为 centrum Honaniae;也可以添加 -a,例如福建 Fochiena(这个转写把“福”转写作了 fo)。
  3. -ng 结尾的韵母可能会直接写作 n,例如广东 Quantunia。
  4. j、q、x 可能转写作 c / q,例如江西 Quiansia;也可能为 ch 甚至 k。
  5. 词语开头的 sh 可能转写作 x,例如山东 Xantonia、陕西 Xensia、陕西 Xansia。

以下再列出几个维基百科采用的转写来扩充想象力:四川 Suchuen;浙江 Cechiana。


如果是城市,转写后以 u 结尾的可以改成 um,以适用第二变格法,如福州 Focheum、广州 Quancheum、成都 Chingtum、杭州 Hancheum。

以辅音结尾的可以直接加 -um,如南京 Nanchinum、南昌 Nancianum、济南 Cinanum、太原 Taiyuenum;

也可以加 a 来适用第一变格法,如南昌 Nancianga、贵阳 Queiyanga;

还可以加 vum 来适用第二变格法,如上海 Sciamhaevum。

总之,以看起来像拉丁语的地名为第一要点,例如再试着做几个转写:南宁 Nannimum / Nanninga;长春 Chamchunum;深圳 Xencenum,“深圳的企鹅”可以写成 spheniscida Xencenī。

Added in v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