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罹患高二病,可能对自我新形成的世界观产生了皈依者狂热。本篇只算是随笔,不是真的在评论作品。
摘要:文章探讨了“高二病”这一青春期现象,强调其背后是青少年试图否定幼稚自我并形成稳定世界观的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补完”。通过分析《古典部》系列等作品,文章揭示了补完过程中情感的矛盾性以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ChatGPT)
“高二病”不算是个很通行的词语,但是我觉得对于解释我这类青春期中的人类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算是一个很不错的概念。
“高二病……会通过做出各种反中二病行为,以证明本身比中二病要成熟,有所成长,也是一种正常的行为。”(萌娘百科)
如此,高二病实则是在否定不成熟的自己,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中)幼年的自己,从而成为人类。
人类不是生来就有完整的三观。幼年时期的人类很容易被“带歪”,行为举止非常“幼稚”,是因为没有产生自己完整的三观。也因如此,对接收到的信息也无法作出进一步的判断。中二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虽然以为是窥见了世界真理,但是旁人看来非常幼稚。
不过,幼年人类的世界观随着不断的变动,一个世界观的存留时间会更长,对这一个世界观的认同也会在浅薄的范围内更加深刻。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 bilibili 上大约初中年龄的朋友们,都经历了兔友、左派、神友这些身份的转变(我正好是按照这个顺序转变的),但在最后一个身份确定下来前,前面的几个身份都是摇摆不定的。各种一派嘲笑另一派的素材,都极有可能来自这一类朋友。前面的几个世界观还算是幼年时期形成的类似于中二病的东西,但拜当代网络所赐,竟然成了一段时间内一个人的政治思想。
人类青少年在高中时期的“觉醒”却不一样,一般来说,没有日常生活中再多巨大的影响,一般都不会再改变了。面对来自不同世界观的观点,青春期后的世界观一般首先偏向于反对,但是这之前的则不然。
为了固牢这种新的世界观,皈依者狂热是很重要的,因此才有了高二病。
现在再回头来看每一个不同世界观形成的过程,这期间人类们都无一例外地迷路了。走出迷路的过程就是一种个人程度上的“补完”。
在此继续以当代简中互联网为例。很多热门话题中,中间派是被两边唾弃的,幼年人类们因此惊恐了,不得不找一边站队。(当然,如果是电子产品管得严的家庭,就是跟着宣传走了。)
借帮同学买的马尔库塞的书中的概念,这算是发达工业社会里,幼年人类成为“单向度的幼年人类”的过程。
此时聪明的人类会在脑海深处提出质疑,但碍于目前的大脑,却无法更进一步。但是困惑不会由于不去想就消失,每一次的困惑累计起来,这一个世界观会崩塌,也就迷路了。
Tomori 说,即使迷路也要前进。但是有效的“前进”(在形成终身价值观上的)到青春期才会开始,这也就是高中的时期了。
“人类补完计划”是对于解决现代社会中整体的迷路危机,碇司令给出的答案。但是“补完”本身不等于人类全都回归橙汁海洋这一个动作。
因此,我把青春期人类从最后一次迷路(有幸的话)中走出来的动作称为“补完”。这算是一种个人层面上的补完。因此,我也认为《古典部》系列是一部完全讲述着自我补完过程的作品。剧中的人们都在通过剧情的进行实现着自我定位与世界观塑造,无论是通过什么方法进行着的。
当然,其转变不如当代互联网上的人们来的明显。毕竟故事发生在 2002 年,也是理所应当。
下面来看几个例子。
主角折木的思想“节能主义”,高二病的典型案例,算是补完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而不是完成体。从小说第四本,跨越时间线的各个短篇来看,他和 eru 的距离实际上微妙地拉近着——弹幕党们以此为主线,说《冰菓》是纯爱大作,houtarou 居然还列入“校园四霸”之一了。这个趋势与他个人开始的节能主义相悖。开篇他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比喻:高中生活的刻板印象是玫瑰色的,但是也有喜欢“对于学习、运动、恋爱等等耗费精力的事情了无兴趣”的灰色生活的。后来他的做法在大体不变的情况下与此有所改变,例如文化祭期间扔面粉,ep21 中主动要调查老师和直升机的关系等等。这是整个作品叙述的主轴之一,不必多说了。
接下来我强调的地方在于这种补完的过程。
对于所谓“补完”,26 年以来,人们普遍褒贬不一。其原因。人类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的缺陷?在这里,那就是“人类为什么一定要形成一个新的价值观,还要以此度过一生?”
在此仅需权衡利弊。中二病的价值观很可能不适用于以后的生活。
其结果。LCL 之海之中到底是什么?在这里,就是“新的价值观包括什么?”
这来源于人类对未知本能的恐惧,很遗憾无法克服。
因此,人类不接受补完,或者说补完之所以令人沉默,更有可能是在于对补完的过程感到恐惧——变作一滩不成形的橙汁,内心多少难以接受。不过,变橙汁大概率无痛,但在此这个问题更甚。
对于这一过程中的事件,人类后来多以“黑历史”称呼;对于这期间迷茫中的人类,周边的环境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容留;就算是对补完中的个体本身,这个过程也很有可能是蓝色的。
以十文字事件为例。这一次事件中,故事所刻画的人几乎是全输:漫研这一边的 mayaka、河内学姐和田名边学长,以及探案的 satoshi。总的看来,是各方势力折腾了半天,最后全都自顾自的难受。这边不像本季度的《小市民》系列那样有的“小事闹麻了”的观感,但总的来说是一样的,这种评价的观察方式就在于对补完过程的抵触。很多成年的人类难以理解青春期的人类究竟有多细腻,或者矫情,将其列入“挺过去就好了”的一员,
被冠以这种评价的,著名的还有冈妈写的剧本,例如《未闻花名》和《来自风平浪静的明天》一类,不过是把主题换作了其他内容。《花名》中的主角们算是折腾了一通,让自己大哭了一场;《凪》中教科书级的贵乱则是有口皆碑。对这种剧情的批评一般在于其对角色感情的过度刻画(矫情),但青春期人类本身过于复杂的感情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若站在“某某角色过于矫情”的立场上批评,未必有些过分要求。
实际上,成年人(或另一观点的高二病患者)似乎不属于这一类青春动画的主要受众。
接受补完的人类本身也是完全迷茫的,立场站得明确,但对自己的实际生活一头雾水。像是 mayaka 秉持着神作价值客观论,但是这一观点的最后带来的却也是自己的痛哭;Houtarou 的节能主义喊得响,但对着 eru 的贴脸却又不能真的拒绝。
这种矛盾带来的是酒心巧克力。总体上让人尝到的还是补完的甜头,但总带着些酒精的辣,一时上头的感情。一时间的情感虽然很难受或者很欣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总算是会散去。吃得太多可能会醉倒甚至睡着,但大抵无妨。这也就是青春期的补完最令人着迷,也是最残酷和最仁慈的地方:期间有着极强的情感价值,但是价值却保存不久。令人痛哭的是,自己的努力比不上旁人一时兴起的热度;愤怒在于,那个天才居然埋没了自己而不自知。这种事情作为旁观者或许很难理解,但一旦把自己代入,多少也会涌出些回忆。
那么,补完应该是一个美妙的过程。
对于旁观者,出于自己的世界观而无法认可这种千层饼和酒心巧克力的话,完全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要是难以共情也是因为那种一时上头的青春情感被时间冲刷得太久了,如果是那样,反而带着些悲情色彩。
对于经历者,无论是中二病还是高二病,迷路之中唯一正确的就是自己所认定的前进方向。说到头来,变成橙汁的惟有自己的脑浆而已。
最后,在 EVA 旧剧场版的结尾,asuka 和 shinji 选择不被补完,大概也算是一种补完。这就证明了,人类不能用一套世界观度过青春期之后的人生——这倒是完全的残酷。一时的感情在青春期人类眼中不过是竖起小指级别的事,但在成年人眼中会不会是最后一根稻草呢?
笔者尚处高二病期间,涉事无深,以上对于未知世界想象的可笑之处请尽管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