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cota 与彼方


下午,我把文章放进“文风检测”里测试了一下,却没想到自己大部分文本实则都像是郭敬明先生写的。韩寒和残雪也时常出现。

所幸大冰老师的出场次数寥寥无几,这算是我最后的窃喜。不然我应该想想该给自己安上哪些名号了。

不过,通过这样那样的多方面的认知,我对上面三位也并没有多少好感。残雪先生好像是“中国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而郭先生以采 Fate 的设定创作《爵迹》而著称。

怎么说好呢……我自己不想把它看成“脱产学生自以为有小资情调,却和自己讨厌的风格同流合污,乐”,或者是“爱国人士被意识形态测试鉴定出是束棒,结果怒骂测试之类的”之类的情况。

在此我颇想借此机会——不是对仅供娱乐的模型上纲上线,只是想反省一下,自己的文风究竟为何会变成这样。


首先,对自己的文字分段测试。

去年有一天晚上因为头脑混乱而写的随笔。有 78% 像韩寒,35% 像太宰或村上(至少这里我颇为自满)。

三年前刚从鉴证中二病脱离时的随笔。有 60% 像韩寒,有 49% 像金爱烂——韩国的女性作家。在这之前我还没有听闻过她的大名,在这之后还会非常频繁地出现。看豆瓣,似乎评价相当不错。

初中时开玩笑写的小说,对于轻小说拙劣的模仿。一段流水账的背景:有 62% 像残雪,56% 像胡里奥·科塔萨尔,拉美文学家。我对拉美文学涉猎不深,最多也就是《百年孤独》和《沙之书》,后者还完全没怎么看懂。一段中二病发作的“高潮片段”:有 62% 像郭先生,22% 像金先生或石黑一雄。

同上,但是是更像轻小说的赛博设定。一段描述赛博东京的文字:有 30% 像郭先生,44% 像村上。又一段“高潮片段”:20% 像郭老师,42% 像洛夫克拉夫特。大概是因为这一段努力地描写了世界观吧。从这里可以看出,准确性相当不错。

几段类似于稿子的作品分析。一段写夏天的:有 57% 像残雪,59% 像苏珊·桑塔格。写青鸟的:有 37% 像韩寒,45% 像上野千鹤子。这两段文字类似于议论文和说明文。

最近无聊时写的疑似小说的东西,实则是从小学开始就在我脑袋里发生的小剧场的实体化。只不过那时主角来自《哈利·波特》,和现在的主角完全没有关系了。我比较自满,不过也自认并不怎么样,更像是写给自己看的。不过,它在我最近的心中恐怕也有重要的价值。我最近一直通过在脑海里演几位主角的小剧场入睡。

1. 一段混沌的超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有 75% 像王小波,67% 像金先生。

2. 一段我自满的故事,加上单方面的比喻、控诉和论证。有 17% 像残雪,26% 像金先生,19% 像乔治·奥威尔。有可能因为这里有不少论证吧。有几句故作机械化的叙述类似于刘慈欣,证明了从动机上来看测试也是相当准确的。

3. 情绪输出,附带比较用力的,像是台词的语言。有 68% 像郭老师,41% 像东野。

4. 一段用力的景色描写。有 12% 像迟子建,60% 像涩泽龙彦。这里我实在感觉有些冒犯几位大师了。

5. 一段普通的故事推进。有 72% 像郭老师,52% 像金先生。若只取一小段,则郭老师的风味更加浓厚。

6. 一段普通的文字,含有景色描写。有 14% 像李娟。我觉得这里只是描写对象的问题。

7. 一段普通的文字,含有景色描写。有 71% 像残雪,26% 像太宰。这里大概只是句式问题。

8. 一段文字,含有物语式的冷知识描述。有 60% 像韩寒,57% 像村上。

下面不再赘述了。

可能上面郭老师出现得并不频繁。不过,实际上是因为我把自己混沌中写下的文字输入,都极其类似郭老师,才引起我的重视。这些只有一部分列入了上面。

由此,总结出一些规律:

  1. 青春伤痛文学,或者说我模仿高松灯的迷路文学,都会类似于郭老师,特别是灌输了我自己的情感输出的。同样,我用尽辞藻和奇怪比喻的也会类似于郭老师。后来我认识到,他的文风确实以此见长。
  2. 含有物语式的知识输出和类似于说理散文的,都类似于韩寒。
  3. 很多文字都类似于金爱烂,无论在写什么。这是我以前没听说过的作家,为什么会这样,我很好奇。估计我会去买本书看看吧。

由此,我可以推断出一个显著的结论:自己的情绪实际上相当初级,无非是从中二病跃迁到了高二病。尤其是自己的“文风”越显著,就越类似于郭老师的文风。很遗憾我的审美撞车了。

不过,这个方向上我还暂时想维持下去,看看最后我的思想会发展成什么样。接下来的就是删去多余的辞藻和不必要的过度描写了。

这段文字有 37% 像季羡林老先生(实在不敬重了),51% 像金先生,43% 像坂口安吾。

最后,对模型及其设计者、贡献者们表示感谢。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提升机会吧。


Added in v1.1,